这里,就是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个诞生于传统工业较为落后地区的高新区,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逐渐占据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规划面积130平方公里。
驱车穿行在高楼耸立的成都高新区,“英特尔”“腾讯”“德州仪器”“联想”“戴尔”“阿里巴巴”“西门子”“富士康”“赛门铁克”“通用电气”“澳新银行”“扬子江药业”“普瑞斯数控”等世界知名企业的铭牌,不断映入眼帘。
成都市委常委、成都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敬刚介绍,经过多年发展,成都高新区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精密机械、通信、光电显示六大产业集群。“它不仅是四川省和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也是国际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区域总部或研发、服务平台的聚集地。”敬刚说。
成都高新区发展初期,作为西部的产业园区,除了人口优势和土地优势外,几乎再拿不出吸引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资本。尽管如此,他们始终坚守既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不动摇,做好产业规划,设定进入门槛,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
成都高新区共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南区,是成都市“天府新城”的核心区;一个是西区,占据成都市风向和水系的上端。在这两个区域,商业开发用地每亩价格都在千万元左右,而产业用地的价格均在每亩100万元以下。为了让高新技术产业有充足的发展空间,成都高新区一直严格控制土地利用规划,主动调减了商业用地的数量。据了解,在130平方公里的成都高新区,只有三分之一是商业用地,其余的全部用于发展产业。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对记者说:“搞产业要与所谓的政绩工程严格区分开,必须脚踏实地地做。我们坚持目标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抓产业发展。”
在遭受汶川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后,成都高新区仍然迎来了国际知名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热潮。汤继强认为,正是准确的产业演进脉络和城市发展定位,使得众多城市都在争抢的国内外重大产业项目接踵而至。
汤继强说:“现在几乎每天都有新的项目在寻求落地,也几乎每天都有项目需要加速推进。”
依托“天府新城”,成都高新区不断提高整个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建成了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全国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群体,形成了多层次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培育了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企业群体,每年新增创新创业企业200余家,常年在孵企业保持在1500家以上。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西部首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