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贵阳市拟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园区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把园区作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和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的主战场,通过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实施园区升级行动计划,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四大千亿产业集群,把全市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要素配置高效、主导产业突出的发展平台,到2015年,园区工业总值达到22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5%。
到2015年每个区(市、县)至少建立1个产业园区
按照上述意见,贵阳市将围绕“一年新突破,二年上台阶,三年大跨越”的总体思路,不断提升园区生产、生活和创业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基本形成装备制造、材料、信息、医药食品健康四大产业集群,把全市产业园区建设成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主导产业突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共进的生态产业园区。
到2015年,每个区(市、县)至少建立1个产业园区,鼓励中心城区建设“飞地产业园区”,支持云岩区、观山湖区建设信息产业园区,并以全市14个产业园区为重点,建成千亿级园区1个、百亿级园区5个、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园区2个、地方特色产业园区6个。建成3个“双百互促”示范区、1个“5个100工程”一体化建设示范区。
到2015年,全市14个重点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类园区要求,实现“九通一平”,建立起基本满足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体系。到2015年,R&D经费支出占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按照“抓重点,建示范,带全局”的基本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在乌当等区同步推进“5个100”工程建设,促成产业园区、示范小城镇、城市综合体、农业示范园区、旅游景区一体化发展,打造“5个100”工程一体化建设示范区。在息烽小寨坝镇、清镇站街镇、修文扎佐镇等同步推进产业园区、示范小城镇建设,打造多个“双百互促”示范区。
图为该园区凯沃重工生产车间。
培育装备制造、材料、信息和医药食品健康四大千亿产业集群
在实施园区升级行动计划中,贵阳市将以规划为龙头,培育主导产业。做好园区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有机衔接。结合县城经济发展实际,进一步明确各大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全市产业园区体系。强化规划的约束力,严格围绕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招商引资和培育主导产业,确保每个产业园区形成1至2个主导产业,逐年提高主导产业总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力争达到70%。
重点组织实施好装备制造、材料、信息和医药食品健康产业四大行动计划,培育四大千亿产业集群。以数控升级和协同创新为重点,以整机和龙头企业为支撑,围绕主机、配套及平台建设构建千亿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四个一体化”为支撑,新材料为突破,围绕精细化、循环化方向构建千亿材料产业集群;以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和智能装备为重点,围绕终端应用、平台建设构建千亿信息产业集群;以药食同源为突破,围绕药业资源整合及辣椒、茶叶、猕猴桃、葡萄及其深加工等本土特色优势资源构建千亿医药食品健康产业集群。
同时,以主导产业为导向,提高本地产品配套率。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配套扶持政策,加强产业配套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积极培育一批关联性强、科技水平高的中小企业,提升本地协作配套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扩大本地生产要素使用比例,不断开拓本地市场,提高本地根植性。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增强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各园区要增加设计、检测、律师、会计、评估、中介咨询、信息服务、培训、物流配送、金融保险及市场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形成研、产、供、销一条龙的综合生产体系,增强产业配套服务能力。
强化园区与城镇规划有机衔接,产城互动、园城共融发展
为更好推动园区升级发展,贵阳市将按照“区县为主,市级统筹;政府主导,多元参与;集约用地,集群发展;主业突出,特色鲜明;产城互动,园城共融;节能降耗,生态环保。”五大原则推进园区升级行动计划。各区(市、县)为园区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园区规划编制、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及投融资平台建设;市统筹全市园区建设,统筹全市园区空间、产业规划布局,研究和制定重大政策,协调解决园区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整合全市资源。
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引导、优化环境促进产业园区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园区建设,提高建设效率。加强园区规划和招商统筹,引导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特色、关联、成链、合作发展的基本格局,提高产出投入比例。各区(市、县)要依托自身资源、区位、市场等方面比较优势,明确园区产业定位,按照“一区一园,一园一特色”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集群。
强化园区规划与城镇规划的有机衔接,城镇建设重点考虑园区布局,优先建设园区配套设施;园区建设突出产业带动,统筹、协调城镇化建设。以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为目标,按照“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的原则,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环境污染。(王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