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4成 工业遗产保存堪忧
发布时间:2014-01-28 16:39:18 阅读 次
第五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将主要的展览场馆放在蛇口工业区极具代表意义的工业遗产——当年全国最大的广东浮法玻璃厂中,图为该厂目前的内外景观。(图片由双年展组委会提供)
“前度刘郎今又来”。将于12月6日开幕的第五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继OCT-LOFT及市民中心之后,今年选择了距离市中心将近一小时地铁车程的蛇口作为主展场,而且将主要的展览场馆放在蛇口工业区极具代表意义的工业遗产——当年全国最大的广东浮法玻璃厂中,不但将工业遗产保护、活化的话题引入市民尤其是生活在附近的社区居民视野,而且有可能改变这座三十四年来被视为发展速度代名词的城市的发展观,使得“反发展”的文化保育意识开始在城市萌芽,甚至开启一场对深圳社会文化价值的改造运动。
这未必是顺理成章之事。事实上,蛇口争办双年展的初衷,是希望借此结合2009年之后启动的推动蛇口工业区产业转型及区域升级的“再造新蛇口”战略,使蛇口从“边缘”重新回到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现在到双年展开幕,还有七个月的时间,随着各种工作坊、研讨会的开展,随着更多的社区民众介入、参与到蛇口工业遗产是否值得传承和活化,怎样活化,如何用政策和法规来保障等等的讨论和思考中来,双年展给蛇口、给深圳乃至整个中国带来的也许远远不止是又一个OCT-LOFT式的创意文化产业园,会是什么,因未知而尤其值得期待,当然,这需要行动起来。这个过程,或许比双年展本身更有意义。
工业遗产保存形势严峻
对于仅有三十多年城市发展史的深圳来说,很多人对“遗产”两字或许感到刺耳。认为深圳没有历史积淀、没有文化内涵是流行看法。实则这跟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世界范围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格格不入。当年欧美等地以草根阶层和年轻人为首的民众质疑国家精英垄断的国家文化,进而冲击建筑界和规划界。从美学上,他们质疑由专业精英垄断的建筑品味,强调平民建筑以至于社区环境的美不应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排斥;空间上,更注重建筑的人文面向。自此之后,遗产保护的概念扩大到民居、街道、人文地景等,成为发展社区网络和寻求地方文化认同乃至身份认同的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改革开放发源地的深圳尤其是蛇口的工业遗产资源丰厚。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建筑设计处蔡耿生不久前在以“工业遗产之修复设计”为主题的一次茶会上就认为,深圳本身就是伴随着大片工业建筑的建设发展起来的,“大量从1980年左右建设的工业建筑已经成为这个城市发展历程的集体记忆,这些工业建筑实际上是在叙述着深圳工业体系从无到有的过程,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双年展筹备工作的紧锣密鼓,据说蛇口工业区今年将展开当地工业遗产资源的田野调查,这当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问题在于,深圳现状工业用地大约占到城市建设用地的40%左右,而当前深圳的发展正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空间资源制约,这是“城市更新”成为“拆除重建”的主因。蔡耿生承认,深圳工业遗产这些年的保护“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全面、很系统。工业遗存保护面临的市场压力已经十分突出。”
思考有温度的发展观
保育与发展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保护工业遗产实际上代表着一个特别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方向,试图开创出防止过度发展的另类城市文化。
为什么城市需要历史建筑或者说工业遗产?建筑史家本尼伏劳的观点是,身处与传统日渐断裂的现代社会,(历史建筑)可以让我们透过反思来跟传统建立动态的连接,而非简单的继承;同时,让现代城市具有多重中心性,让新旧城区彼此共存。虽然现实很骨感,但是已经有本地企业和政府官员意识到深圳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意义。蛇口工业区土地规划发展部总经理郑玉龙曾透露,“我们已经思考了一段时间,这些工业文化印记不光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创业者挥洒激情,在改革开放初期弄潮的场景;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这次的双年展看做是原有工业价值再生的契机,提出‘一区两点’,‘一区’主要是和蛇口工业区进行战略合作,探索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的问题。‘两点’实际上是秉承城市设计和触发城市发展的理想,一个是在客运码头仓库设置双年展学术馆,希望给太子湾片区注入新活力,加速城市更新;另一个是通过在玻璃厂设立双年展主题演绎馆,希望能把这个地方激活,发展成为新的文化创意产业。”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政策的鼓励和扶持非常重要。蔡耿生介绍说,目前深圳市城市更新办已经在开展旧工业区综合整治(保留修复)试点项目的筛选及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制定工作,其中包括延长土地使用年限、改变功能不收地价、允许部分加改扩建、确权、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等等,“我们鼓励少拆,或者不拆”;规土委建筑设计处也将组织设计工作坊,对保留修复设计进行优化。“全市拟申报的9个试点项目已经选出来了,所以现在不是在空谈,而是有了实际的行动。”
参与就是路径
历史有时充满吊诡。改革开放初期,蛇口工业区因为母公司招商局在工业、物流界的人脉优势,1981年就陆续引进华美钢厂、华益铝厂、海虹老人涂料厂等优质工业企业,引得比它晚成立六年的华侨城艳羡不已,力图通过招商引资追随“蛇口模式”,终望尘莫及,最后还是发挥自身多年从事旅游业的优势,开辟出一片主题公园的新天地。华侨城东部工业区更是抓住双年展和文博会的契机,率先神奇变身,反而成为今天的蛇口工业遗迹力争超越的对象。
问题是,蛇口的工业遗迹只是希望成为第二个OCT-LOFT吗?虽然蔡耿生认为,京基100,深圳拥有一栋足矣;相比之下,深圳需要更多的OCT-LOFT、更多的南海意库……这是针对目前处于起步阶段的深圳城市更新而言。
文化保育本来就是众多民众参与的事业,它应该成为社区加强凝聚力,增强归属感的社会运动。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讲师叶荫聪认为,“涉及的不仅仅是精英美学的判定或专家的工作,还是范围广泛的活动和机制,包括政府下放决策及行政权力、公民团体细水长流地参与、艺术及文化工作者的在地创意,以及平民百姓经营地方经济的各种尝试。” 拥有深圳最丰厚工业遗产资源的蛇口,如何将工业遗产的传承与社区民众参与结合起来,使得它的文化保育之路从自发上升到自觉,才是一大看点和可能取得突破之处。
三月下旬,因应今年双年展举办的第一次工作坊主题是“蛇口再出发”。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黄伟文有个很有意思的发言,他认为要谈“再出发”,自然要问从哪里开始,又去向何方?从哪里开始,其实就是蛇口发展的起点。“我觉得要追溯到蛇口精神,体现在那句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在当年是观念改革。”黄伟文提出,当我们再出发的时候,蛇口的这两句口号需要重新定义,“未来时间的沉淀和积累也是一种财富,就像时间赋予古董以价值一样,时间同样也会赋予城市空间以价值;效率就是生命,但效率不应该完全是为了工作上的效率,生命也不完全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还有一种生命是生活,有些效率是要留给生活、休闲、步行、锻炼、文化享受的,现有资源也要满足生活的效率。”
黄伟文话题导向的正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那么,路径何在?简言之,“参与就是路径,生活才是目的。”黄伟文强调,蛇口的发展要听听蛇口人的看法,他们想要什么样的蛇口。“蛇口最初是为发展工业而建,但城市最终是为人而建,发展的目的就是生活,工业区的转型要考虑人在里面生活,而不只是空间里面发生一些文化、创意、双年展活动这样的时尚、抓眼球的东西,应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实实在在的社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