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长江产业转型 苏中融入长三角核心区
发布时间:2014-01-28 16:39:03 阅读 次
6月3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扬州召开苏中发展工作会议,就新一轮苏中地区特色发展和沿江地区转型升级进行了部署。
“苏中”由南通、扬州和泰州三城市组成,这一区域概念是江苏制定“十五”规划时,考虑到全省自南向北区域经济不平衡,而由“大苏北”中划出,进行重新定位。2012年苏中地区实现GDP10193.54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为18.85%。
苏中三城市均位于长江江苏段北岸,依长江流向而依次接壤。2003年江苏出台第一轮沿江发展规划,但10年来三市经济总量占比全省无明显变化,只提高了0.6个百分点。而城镇化水平则落后全省约4个百分点。
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江苏利用国家级战略沿海大开发拉动苏北5城市的“振兴”,并出台了“一对一”的针对性扶持政策;而苏南五城市则借助刚刚获批的现代化示范区,向更高水平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迈进。
对于苏中的整体定位,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会上表示,向南向东,要更好融合进入上海、苏南的长三角核心区;向北则要做好与苏北腹地的对接,作为一个传导纽带,起到承南接北的区域协调发展作用。
本次会议下发了《推进苏中特色发展融合发展提高整体发展水平意见(征求意见稿)》和《沿江地区转型发展五年推进计划(征求意见稿)》。对于“特色发展”,江苏省委提出,苏中地区要向“改革”要红利。
借力长江
借助长江,利用好长江航道,是为苏中三市发展的“主引擎”。
目前苏中地区的基础交通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三个城市与苏南都隔江建设了跨长江大桥,沿长江县(区、市)亦都具备了港口。按照江苏目前的规划,其下一步在“综合提升、适度超前”的前提下,交通上主要有两大战略:铁路网线和长江航道。
省长李学勇在会上表示,在讨论初稿时,曾因为是铁路和航道哪个在前而“纠结”,但总体而言,发挥好长江航道对全省的影响更为深远。
江苏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独特优势即是内河航运和长江大海的对接,由于水运成本仅为陆运的1/7,极大降低了商品的运输成本。
当前的一个现实是,铁路网线建设,适逢铁道部改革,与国家层级的对接仍需要磨合,且用地协调较难。而长江江苏段岸线南京以下-12.5米(南京上游即安徽)航道拓深工程正在建设,此举有利于增强苏中江海联运的能力,对苏南地区亦有重要提升。
此外,南水北调、淮河入江、防洪工程等重要水利设施在苏中沿江地区扮演着重要角色。故而,长江航道的建设对江苏全省而言,其空间效应更为显著。
如何更加发挥好长江优势?“苏中地区在转型升级中,可以思考下怎样利用长江上游城市资源”,省长李学勇在会上表示。
不过江苏高层亦有一个担忧,即目前苏中园区和产业建设发展已处于一个相对较高水平,低水平重复生产已基本摆脱,但如何防止“高水平重复建设”正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套”关键所在。
“特色”发展
尽管处于“苏中”同一区域,但近10年来除南通(2012年经济总量4558亿元)外,扬州和泰州仍在3000亿元以下(2012年分别为2933亿元、2701亿元),两市经济总量发展未有较大突破。
罗志军在会上着重强调,苏中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不能惯性依赖走“老路”,不能自我封闭走“窄路”,更不能急于求成抄“近路”。
“所以对于苏中地区而言,‘苏中崛起’的新内涵,就是要从过去苏南发展模式中走出来,探索一条新路子”,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研究员张灏瀚对本报分析,“比如扬州,因为其特定历史文化和自然禀赋,就不可能利用传统老路做大做强。”
罗志军在会上也指出,苏中开放型经济不能简单复制苏南以前的出口导向型模式,以此强调下一步发展和转型中的质与量。
据悉,苏中三市的泰州,将深化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其医药城要成为转型升级中的重中之重;南通,则是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塑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扬州,是为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顺应已有一定基础的宁镇扬同城化策略。
对三市的综改试点,江苏省均制定出台了针对性和普惠性政策。
由于沿长江生态保护和恢复的重要性,以及沿江土地开发和岸线开发逼近国际警戒红线,这导致江苏已经开始针对长江沿线过重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这就意味着三市的经济成长将走向稳健。
本报记者独家获悉,江苏正对生态转移支付策略进行调研,以此促进全省的区域更协调发展,逐渐改变唯GDP独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