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留人项目稳人 青海高原成人才硅谷创佳绩
发布时间:2014-01-28 16:38:56 阅读 次
2006年的冬天,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物理系博士王体虎携带一件简单的行囊来到青海。5年后,王体虎创办的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成长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多晶硅企业,并打了一场“漂亮仗”。
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有许多像王体虎一样在业界耳熟能详的高层次人才。数据显示,目前,在规划面积126.89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已拥有23名博士、160位高级职称和技术带头人,成为我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比较集中的区域。到底是什么让开发区成为“人才磁场”呢?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政策留人给人才用武之地
在开发区,不少企业是因为优惠政策而进入园区的。2010年进入东川工业园区的台资企业凯普松电子科技(青海)有限公司就是冲着我省优惠的政策和较便宜的电价而来的。
和园区许多企业一样,“凯普松”拥有企业自己的研发中心,有硕士4位,科技研发人员15位。企业所生产的高品质化成箔是自己研发的产品。2010年企业刚进入青海时,曾经遇到一项技术难题,那就是在高原,水温加热最高只能达到90℃左右,而生产化成箔需要使用97℃以上的热水,为此技术中心通过反复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化解了这一技术难题,这项技术使“凯普松”在青海扎下根来,并获得了大量收益。
不论是对工作人员还是企业创业者,开发区都营造了一个“能者居之”的干事环境,对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区不断加大引进和稳定人才的政策支撑力度,帮助解决引进人才的户口、住房、子女入学等生活问题。同时,各园区每年还在年度预算中按上一年财政收入总额的1%~1.5%的比例设立“园区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专项用于本园区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支出。
项目留人用项目稳住团队
人才来到西宁,如何留住他们?开发区的思路是:用项目留人,让有能力的人有一份事业。
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是研发和生产动力电池用锂离子电极材料磷酸铁锂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成立于2010年,位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公司依托北大先行和北京大学的技术与人才优势,致力于打造和完善青海省新能源电池行业产业链。由于项目能留得住人,“泰丰”邀请来院士、博士和硕士若干名,共同组成核心技术研发团队。据悉,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开发区不仅引资,更在引智。通过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稳住一个团队的故事比比皆是。
开发区年均新增
5000个就业岗位
在5月底举行的2013青海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期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提供就业岗位2569个,预计今年新增就业岗位7000余个。据统计,最近六年来,开发区年均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现已吸纳各类就业人员6万人。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06年实施整合以来,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入驻和建成投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针对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开发区通过广泛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及时掌握企业用工信息,并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同时,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推行校企联合用工机制,积极与职业技术学校协调合作,以“订单培养”和“定向委培”的方式,提高被征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企业“量身裁衣”定向培养所需人才。
据统计,在整合后的六年间,开发区新增就业人数3万余人,其中去年新增就业人数6600余人,当中5200余人参加了技能培训。在今年春节后的“春风行动”中,开发区先后组织127家企业参加在各地举办的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138个,与用工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的求职者为1524人。在今年5月底举行的“招聘周”活动期间,开发区共82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569个。并随着在建项目的建成投产,预计全年用工需求量达到7000人。截至目前,开发区已吸纳各类就业人员6万人,其中高级职称和技术带头人160人,博士学位23人。
王体虎:国家“千人计划”的青海元素
国家“千人计划”实施四年后,终于有了青海元素——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体虎。
经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批准,王体虎博士入选第八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实现了青海省国家“千人计划”零的突破。
1978年,16岁的王体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在久负盛名的物理系攻读半导体物理专业。四年后,获得学士学位的他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从事半导体硅单晶直拉法生长研究,成功完成国防科工委攻关项目“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半导体硅单晶生长技术”,并获得1986年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开启了科研生涯的新征程。此后,王体虎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选送至美国国家太阳能研究所SERI(现为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在国际著名的硅材料专家Ted Ciszek领导的硅材料和太阳电池研究组进修。在此后的四年间,由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赞助,王体虎赴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物理系就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美国青年科学家奖,跻身国际一流的硅材料与器件专家行列,时年38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44岁的王体虎抱定回报祖国贡献社会的决心,来到青海高原投身造福人类的光伏事业。
作为国际一流的硅材料与器件专家,王体虎共拥有国际国内专利12项,科研成果16项,在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和演讲150多篇。2006年,正值壮年的王体虎博士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归祖国,先是担任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随后,王体虎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于当年12月来到青海高原,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投资2亿美元创立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专业从事半导体多晶硅材料及三氯氢硅、四氯化硅等综合利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王体虎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科研成果,发动团队力量,从2006年一期多晶硅项目设计开始至2008年末建成投产,全面实行闭路式循环生产,生产线全部采用先进的中央集散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控制。当青藏高原第一炉高纯多晶硅出炉时,纯度高达九个“9”以上,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2010年,王体虎博士荣获由国务院侨务办组织的“第二届百名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2011年,亚洲硅业二期多晶硅项目顺利投产,实现年产能5000吨,直接解决千余人就业,成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朝阳产业典范。当年,王体虎获青海省“优秀海外高层次来青人才奖”。
园区绒纺产业
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青海人的记忆中,那毛茸茸、舒适又保暖的双虎毛毯曾为我们留下了美好回忆,曾经名噪一时的“白唇鹿”、“三鹿”,都是老青海人耳熟能详的牛绒衫牌子,经过多年的赶超发展,一些品牌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目前,只有雪舟三绒撑起了我省绒纺织品的半边天,而且发展势头异常迅猛,从最初的本地销售已经远销至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仅去年销售额就达到2.2亿元。
一直坚持“牛绒”系列制品的雪舟三绒集团公司因为技术革新,旗下牛绒衫、毛毯等系列产品也取得骄人销量。从玉树、果洛、黄南、海南等地收购大量牛毛,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将粗毛加工成最纤细的毛纺线,再经过多重工艺制作成牛毛衫、披肩、围巾等,看似简单的工艺流程,在偌大的厂房内一排排机器的流水作业下,将经过20多道工序才能制成成品。据介绍,目前,该公司在国内独创了“牛绒拉伸拉长技术”,牛绒产业已稳居国内第一。眼下,中国牛绒产品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虽然雪舟三绒占据着绝对优势,但产品在款式、渠道等方面容易被复制。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就成为品牌提升的关键,为此,企业从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主要生产设备200多台(套),采用先进的电脑设备进行工艺和流程设计,各道工序基本实行微机监控,进一步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
雪舟三绒经过2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牛羊绒分梳加工、毛纺和绒衫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集原料采购、交易、选洗、分梳、纺纱到成衣加工,粗精纺齐全配套的综合企业集团,不仅在青海同行业中独树一帜,而且在全国牦牛绒生产及牦牛绒服装设计、营销行业内独占鳌头。
园区小档案
甘河工业园区:于2002年7月由省政府批准设立,位于湟中县鲁沙尔镇。园区依托青海矿产资源、电力资源及天然气资源的优势,按照特色资源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了有色金属加工和天然气化工产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等为主的材料工业集群。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甘河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西北乃至我国重要的铅、锌、铜、铝等有色金属和镍、铟、金、银等稀有金属冶炼及延伸加工生产基地,成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产业特色明显、具有较大产业规模的新型工业园区。
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有许多像王体虎一样在业界耳熟能详的高层次人才。数据显示,目前,在规划面积126.89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已拥有23名博士、160位高级职称和技术带头人,成为我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比较集中的区域。到底是什么让开发区成为“人才磁场”呢?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政策留人给人才用武之地
在开发区,不少企业是因为优惠政策而进入园区的。2010年进入东川工业园区的台资企业凯普松电子科技(青海)有限公司就是冲着我省优惠的政策和较便宜的电价而来的。
和园区许多企业一样,“凯普松”拥有企业自己的研发中心,有硕士4位,科技研发人员15位。企业所生产的高品质化成箔是自己研发的产品。2010年企业刚进入青海时,曾经遇到一项技术难题,那就是在高原,水温加热最高只能达到90℃左右,而生产化成箔需要使用97℃以上的热水,为此技术中心通过反复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化解了这一技术难题,这项技术使“凯普松”在青海扎下根来,并获得了大量收益。
不论是对工作人员还是企业创业者,开发区都营造了一个“能者居之”的干事环境,对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区不断加大引进和稳定人才的政策支撑力度,帮助解决引进人才的户口、住房、子女入学等生活问题。同时,各园区每年还在年度预算中按上一年财政收入总额的1%~1.5%的比例设立“园区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专项用于本园区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支出。
项目留人用项目稳住团队
人才来到西宁,如何留住他们?开发区的思路是:用项目留人,让有能力的人有一份事业。
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是研发和生产动力电池用锂离子电极材料磷酸铁锂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成立于2010年,位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公司依托北大先行和北京大学的技术与人才优势,致力于打造和完善青海省新能源电池行业产业链。由于项目能留得住人,“泰丰”邀请来院士、博士和硕士若干名,共同组成核心技术研发团队。据悉,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开发区不仅引资,更在引智。通过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稳住一个团队的故事比比皆是。
开发区年均新增
5000个就业岗位
在5月底举行的2013青海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期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提供就业岗位2569个,预计今年新增就业岗位7000余个。据统计,最近六年来,开发区年均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现已吸纳各类就业人员6万人。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06年实施整合以来,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入驻和建成投产,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针对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开发区通过广泛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及时掌握企业用工信息,并认真贯彻落实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同时,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推行校企联合用工机制,积极与职业技术学校协调合作,以“订单培养”和“定向委培”的方式,提高被征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为企业“量身裁衣”定向培养所需人才。
据统计,在整合后的六年间,开发区新增就业人数3万余人,其中去年新增就业人数6600余人,当中5200余人参加了技能培训。在今年春节后的“春风行动”中,开发区先后组织127家企业参加在各地举办的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3138个,与用工单位达成就业意向的求职者为1524人。在今年5月底举行的“招聘周”活动期间,开发区共82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569个。并随着在建项目的建成投产,预计全年用工需求量达到7000人。截至目前,开发区已吸纳各类就业人员6万人,其中高级职称和技术带头人160人,博士学位23人。
王体虎:国家“千人计划”的青海元素
国家“千人计划”实施四年后,终于有了青海元素——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体虎。
经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批准,王体虎博士入选第八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实现了青海省国家“千人计划”零的突破。
1978年,16岁的王体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在久负盛名的物理系攻读半导体物理专业。四年后,获得学士学位的他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从事半导体硅单晶直拉法生长研究,成功完成国防科工委攻关项目“大规模集成电路用半导体硅单晶生长技术”,并获得1986年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开启了科研生涯的新征程。此后,王体虎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选送至美国国家太阳能研究所SERI(现为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在国际著名的硅材料专家Ted Ciszek领导的硅材料和太阳电池研究组进修。在此后的四年间,由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赞助,王体虎赴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物理系就读博士学位。2000年获美国青年科学家奖,跻身国际一流的硅材料与器件专家行列,时年38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44岁的王体虎抱定回报祖国贡献社会的决心,来到青海高原投身造福人类的光伏事业。
作为国际一流的硅材料与器件专家,王体虎共拥有国际国内专利12项,科研成果16项,在国际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和演讲150多篇。2006年,正值壮年的王体虎博士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归祖国,先是担任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随后,王体虎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于当年12月来到青海高原,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投资2亿美元创立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和工艺,专业从事半导体多晶硅材料及三氯氢硅、四氯化硅等综合利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王体虎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知识和科研成果,发动团队力量,从2006年一期多晶硅项目设计开始至2008年末建成投产,全面实行闭路式循环生产,生产线全部采用先进的中央集散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控制。当青藏高原第一炉高纯多晶硅出炉时,纯度高达九个“9”以上,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2010年,王体虎博士荣获由国务院侨务办组织的“第二届百名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2011年,亚洲硅业二期多晶硅项目顺利投产,实现年产能5000吨,直接解决千余人就业,成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朝阳产业典范。当年,王体虎获青海省“优秀海外高层次来青人才奖”。
园区绒纺产业
墙内开花墙外香
在青海人的记忆中,那毛茸茸、舒适又保暖的双虎毛毯曾为我们留下了美好回忆,曾经名噪一时的“白唇鹿”、“三鹿”,都是老青海人耳熟能详的牛绒衫牌子,经过多年的赶超发展,一些品牌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目前,只有雪舟三绒撑起了我省绒纺织品的半边天,而且发展势头异常迅猛,从最初的本地销售已经远销至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仅去年销售额就达到2.2亿元。
一直坚持“牛绒”系列制品的雪舟三绒集团公司因为技术革新,旗下牛绒衫、毛毯等系列产品也取得骄人销量。从玉树、果洛、黄南、海南等地收购大量牛毛,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将粗毛加工成最纤细的毛纺线,再经过多重工艺制作成牛毛衫、披肩、围巾等,看似简单的工艺流程,在偌大的厂房内一排排机器的流水作业下,将经过20多道工序才能制成成品。据介绍,目前,该公司在国内独创了“牛绒拉伸拉长技术”,牛绒产业已稳居国内第一。眼下,中国牛绒产品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虽然雪舟三绒占据着绝对优势,但产品在款式、渠道等方面容易被复制。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就成为品牌提升的关键,为此,企业从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主要生产设备200多台(套),采用先进的电脑设备进行工艺和流程设计,各道工序基本实行微机监控,进一步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
雪舟三绒经过2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牛羊绒分梳加工、毛纺和绒衫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集原料采购、交易、选洗、分梳、纺纱到成衣加工,粗精纺齐全配套的综合企业集团,不仅在青海同行业中独树一帜,而且在全国牦牛绒生产及牦牛绒服装设计、营销行业内独占鳌头。
园区小档案
甘河工业园区:于2002年7月由省政府批准设立,位于湟中县鲁沙尔镇。园区依托青海矿产资源、电力资源及天然气资源的优势,按照特色资源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了有色金属加工和天然气化工产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等为主的材料工业集群。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甘河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西北乃至我国重要的铅、锌、铜、铝等有色金属和镍、铟、金、银等稀有金属冶炼及延伸加工生产基地,成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产业特色明显、具有较大产业规模的新型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