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信息 - 仓库土地 - 办公商铺 - 上海厂房信息中心
发布出租出售信息】 【发布求租求购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招商项目 > 正文
合肥市市长:“好兄弟”抱团发展赢得机遇无限
发布时间:2014-01-28 16:38:51 阅读
        

  合肥,安徽省省会,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沿海的腹地和内地的前沿,是长三角向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辐射的重要门户。

  过去的5年,合肥综合实力大幅跃升,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100亿元以上,由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18位上升至第15位,年均增长16%以上,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

  去年年初,合肥发出“新跨越,进十强”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加快建设长三角新兴中心城市。今年一季度,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1.4亿元,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10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合肥获评为未来10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

  合肥经济列车何以跑出“加速度”?其中“秘诀”在哪里?《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了合肥市市长张庆军。

  左右逢源

  第一财经日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如何?下一步发展面临哪些障碍?

  张庆军: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位于该地区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总面积70.4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2.4亿,经济总量达7.46万亿元,分别占到全国的7.34%、18.02%和14.37%。四省均已有自己的城市圈,四省省会连接,正好呈四边形。

  去年底,四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2.16万亿元,占四省生产总值的29%。长沙、合肥、南昌、武汉经济增速分别为13%、13.6%、12.5%和11.4%,明显高于全国7.8%的平均水平,也高于沿海绝大多数城市;合肥近5年来GDP年均增长16%以上,居省会城市第一。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去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在九江市召开的区域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先沿海兴旺起来、再沿江加快发展,梯度推进,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长江中游地区,既属中部地区,又属长江流域,是谋势布局的重点。不仅如此,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而“中四角”是最好的切入点和试验田。

  2013年2月,合肥和中部省份省会城市长沙、南昌、武汉在武汉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上述四座城市为核心,地跨四省,由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组成,经济总量、面积、人口都有相当大的规模。

  合肥的加入,“中三角”变成“中四角”,这对加快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上述协议提出,全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产业大对接、交通大联网、市场大统一、创新大驱动、生态大保护、公共资源大共享、城镇化改革大试验,崛起成为综合实力强大的“中四角”,打造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和世界级城市集群。

  接下来,会重点推进四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搭建“四化”:交通基础设施同构化、市场一体化、投资便利化和政府服务优质化,如:四市的产品质量标准可互认互通,避免重复认证;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过程中,四市互认对方“地产品”,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四市可实现医保、新农合等的异地认可、报销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的条件已经具备,但也还存在一些障碍,主要有:一是市场一体化建设有待完善。四省之间还面临市场准入、质量技术标准等方面问题,阻碍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二是合作的体制机制尚需健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合作已达成一系列共识,但主要以框架协议为主,具体推进措施还有待落实。三是部分产业存在趋同竞争。四是城市实力悬殊明显。四省除省会较强外,其他城市实力都还不够,中小城市与沿海地区差距甚大。

  日报:合肥为什么要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今后发展策略是向东走还是向西走?

  张庆军:利用区域经济的强大内生力,在开放中实现发展,是合肥的努力方向。在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合作和中部崛起的黄金机遇中,合肥、淮南、六安、县级桐城市以及今年新加入的滁州市定远县,抱团发展,形成了以合肥为“龙头”的“合肥经济圈”。

  安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等资源,一直是长三角产业转移腹地,加入中部城市群,对产业上下游整合发展影响巨大。长江中游城市群也被寄予厚望,希望被打造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中国经济版图第四极。

  这个区域经济体中,合肥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最靠东的城市,它联系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它是联系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个必然的选择。

  今后,合肥要做到“左右逢源”,一方面要紧盯东部,一方面还要融入中部。

  国务院批准成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后,合肥向东发展,更加巩固了和长三角的联系。近几年,随着沿海的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合肥作为转移的首选承接地,受益匪浅。所以,合肥要主动融入长三角,进一步提升标杆,促进发展。

  合肥与长三角地区今后的合作可更注重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基础设施、市场建设、港口大通关格局营造的基础上,还应突出强调绿色。全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巢湖和洪泽湖均在长三角范围内,而800里巢湖为合肥完整拥有,长三角的治理经验教训可以互相借鉴和吸取。

  今后十年,中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将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最具有潜力、市场潜力最大的地区。这一地区资源禀赋比较优厚,产业基础?基础设施条件?劳动力素质等均不错,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呼之欲出。

  合肥的双重身份将上述两大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连在一起,可以更好地促进国家发展战略往中西部转移。合肥一方面可以把东部沿海的一些好经验和做法,通过合肥的中转和中介,与中部地区共享;另一方面,可以把中部广大的市场和待开发的潜力,和东部发达的生产力实现对接,进而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

  高端制造业涌向合肥

  日报:近年来,合肥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张庆军:近年来,合肥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创新推动、县域突破等战略。

  工业是立市之本。目前合肥已形成以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及光伏、家用电器、装备制造、汽车、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一五”以来,合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88亿元增加到1653.5亿元,年均增长25.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9%。2012年,全市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653.5亿元,比上年增长17.4%。

  合肥也从来不曾放慢工业投资的脚步。今年1~4月,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比重为36.3%,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市投资增速5.6个百分点。六大主导产业投资281.08亿元,增长20.6%;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265.95亿元,增长43%。

  “工业引擎”驱动之下,合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在1.14万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总长度93公里的高架桥从无到有,即将在9月份前后全面建成;地铁1、2号线全面开工;“一环六射”高速公路网也已完成构建;使合肥初步形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县域经济成为工业化、城市化主战场。县强才能市强,合肥在县域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给予实在的支持。目前,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24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均增长18.6%。肥东、肥西、长丰进入中部百强县,其中肥西跻身全国百强县。

  合肥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依法行政,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开门抓“三定”、开门编预算、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阳光运行等。同时,建立集中统一的招投标平台,实行土地利用“双向约束”和公共工程“有效最低价中标”等制度,资金节约和增值率均达25%,成为全国首个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

  为了激励合肥企业做到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层次的深度结合,今年新修订的《合肥市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试行)》(下称《政策》)规定,对被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企业管理团队最高可获得30万元奖励。

  为促进产业转型,《政策》也规定,对列入《合肥市工业“双千工程”项目库》、总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在项目竣工投产纳税后,合肥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5%的补助。

  2010年,作为中部六省中最靠近东部的省会城市,合肥正式加入“长三角”,也加速了合肥的发展。在过去的3年中,合肥与东部地区城市进行了广泛的联系和对接,承接了东部特别是沿海以及海外的大批高端制造业等产业转移。合肥市GDP增幅的贡献率60%以上、固定资产增量的60%以上、工业增长的60%以上,均来自于外来投资,特别是东部沿海的产业转移。

特荐厂房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