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领先靠大项目持续拉动 天津模式隐忧仍在
发布时间:2014-01-28 16:37:45 阅读 次
时至年中,各地经济半年报陆续公布。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的天津,GDP同比增长12.5%,虽相较去年14.1%的增速有所下降,但在已公布半年报的20多个省区中,依然保持了领头羊的地位。
过去两年曾一度与天津并列第一的重庆,今年则以微弱的差距和云南并列第二,同比增速为12.4%。摘得“探花”的是现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曾主政过的福建,11.3%的同比增速依然延续了近年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态势。
从中共“十八大”以来地方政局调整后的首份经济半年报可以看出,虽然整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各地在延续过去增长惯性的同时,主政者的新思路已经开始对地方的发展产生影响。
依旧是大项目带动
根据天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6579.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5%。以微弱优势领先并列第二的重庆、云南。
对天津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依然是工业。分产业来看,天津市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79.3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529.36亿元,增长12.6%,其中工业增加值为3260.67亿元,增长12.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52.8%。第三产业增加值2970.30亿元,增长12.6%。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玉胜认为,天津之所以能保持比较高的增速,与其城市定位、产业结构有关。首先从城市定位上来看,天津在新世纪被定位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从实现城市功能定位的角度来看,就要求自己要跑得快一点;其次是天津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上的工业项目多一点,尤其前两年工业项目积累比较多,在外围出现萧条,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积累的项目投产、达产,产能得到释放,促使增长率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今年上半年,天津市集中推出新一批重大项目170项,总投资2213.9亿元。全部建成后,预计将新增销售收入近3000亿元,实现利税300亿元。在天津的核心增长极滨海新区,大项目的拉动作用同样明显,上半年,滨海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57.61亿元,增长14%。在总投资达到亿元以上的项目中,鑫茂光纤、轻纺创新大厦等61个项目竣工,易力达转向器、华泰汽车等109个项目开工建设,中海油LNG码头、海河隧道等583个在建项目稳步推进。“大项目”带动战略是天津近年保持快速增长的一项重要支撑。截至目前,天津市已连续5年累计推出工业大项目180项、服务业大项目120项、区县大项目88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大项目140项、市政交通大项目80项、商贸旅游“短平快”项目40项。这1440项重大项目将在2013年全部建成。据测算,建成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2.6万亿元左右,实现增加值9000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130万人就业。
除了“大项目”带动,蔡玉胜还从上半年的数据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变化:民营企业增长比较快。从投资结构来讲,民营制造业投资增加,对天津来说,是个可喜的变化。
根据天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天津市新注册民营企业14625户。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9.8%,小微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6.9%,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0个和4.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2737.53亿元,增长28.5%,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个百分点。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刘刚认为,上半年全国GDP增长7.6%,比之前略有下滑,而天津的GDP仍然维持在一个高位运行的状态,这得益于天津经济结构发生的积极变化。近年来天津通过“引进大项目”、“发展科技小巨人”和“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内在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整个城市的发展进入平稳快速的增长通道,不会像一些产业结构单一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大起大落。
服务业成亮点
天津上半年的经济半年报中,服务业的增长成为一大亮点。今年上半年天津市第三产业增长12.6%,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持平。而在去年同期,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还落后第二产业3.4个百分点。
天津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强表示,过去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对经济拉动最明显,增长最快,但是今年上半年天津市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速度前所未有。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展不足一直是天津经济发展的一项短板。《天津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对这一不足有着清晰的描述:天津市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规模小、比重低、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链接互动不紧密、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民营经济发展不快等诸多薄弱环节。
今年上半年,天津市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1%。而邻近的北京,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了78%。
蔡玉胜认为,虽然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速较快,但和天津的设想还是有差距。《天津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天津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4%,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0%,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67%,载体进一步完善,重点建设160个重大项目和340个“短平快”项目,基本建成中心城区CBD、滨海新区CBD、中新生态城、航运城、会展城等10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刘刚则认为,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趋势,是天津经济未来增长的支撑。而服务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当地经济系统的支撑,比如当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走向高端化,必然出现生产型服务业的跟进。这个生产型服务业表现在三块,一是科技研发,二是金融服务,三是供应链管理。其次是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有活跃的生产型服务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刘刚看来,目前天津的经济结构已经具备了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像天津的八大支柱产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国防科技,正在实现规模发展与高端发展并举的目标;而天津正在实施的“小巨人”计划,也正在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今年上半年,天津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7863家,累计达到4.25万家,其中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132家。
天津的区位优势也为它实现服务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提供了条件。比邻北京这一服务业发达的城市,但土地、人力等成本远低于北京,还能覆盖华北地区——这是天津巨大的区位优势。一些新兴服务业企业已开始在天津设立了分支机构。
广州的挑战
成绩之外,上半年的经济半年报中也有不利消息:外贸进出口总额609.95亿美元,增长9.0%。其中,进口371.36亿美元,增长14.4%;出口238.59亿美元,增长1.5%。
蔡玉胜认为,同全国宏观情况一致,天津今年上半年的出口增长有点低,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贸的支撑非常弱。“如果说投资不能再保持高状态,那消费需求就要有所启动,对天津来说,启动内需也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蔡玉胜说。
自今年初以来,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等一些重点项目停工的报道不时出现,一些项目投资商被认为是因没钱而停工。一些悲观预期甚至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滨海新区会因商务写字楼过剩而成为“鬼城”。
另一个“利空”天津的消息是,广州GDP增速在今年第一季度跑赢天津,达12.9%,这一数据在去年同期仅为7.3%,这是自2007年天津经济增速进入快车道以来,广州在GDP增速上第一次超越天津。截至发稿时为止,广州尚未公布上半年GDP增速。在当下中国城市经济的排名中,天津位居第四,GDP总量比排在第三位的广州仅差321.11亿元。若以此前的增速,天津超越广州近在咫尺。
能否夺回“第三城”的名号,对天津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20年前,正是凭借对天津的超越,广州一举奠定了其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江湖老三的地位,天津则逐渐越滑越远。
对天津而言,即便在环渤海经济区内,保持高速增长也是一项“硬任务”。蔡玉胜分析说,2012年天津GDP近1.3万亿元,北京近1.8万亿元,河北近2.7万亿元,“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目前的体量怎么带动周边发展?”没有持续的高速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国家赋予天津“北方经济中心”的城市定位。
张高丽主政天津时,曾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天津的经济一定要好,但也一定要快。要想成为经济中心,没有一枝独秀的速度,不可能脱颖而出。
蔡玉胜认为,天津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总的思路不会有大的变化,但也会有所创新。在着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方面,天津还是下了一些功夫的。今年上半年,天津先后与北京、河北签署《北京市天津市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深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从交通、物流、科技、环境、旅游等方面促进三地合作,实现各要素市场的全面流动。
刘刚认为,六年前,张高丽书记主政天津时,天津尚处于一个增长极逐渐确立的阶段,靠着大规模投资推动了天津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天津已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经济发展也从原来的规模驱动过渡到创新驱动,这需要整体环境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
过去两年曾一度与天津并列第一的重庆,今年则以微弱的差距和云南并列第二,同比增速为12.4%。摘得“探花”的是现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曾主政过的福建,11.3%的同比增速依然延续了近年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态势。
从中共“十八大”以来地方政局调整后的首份经济半年报可以看出,虽然整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各地在延续过去增长惯性的同时,主政者的新思路已经开始对地方的发展产生影响。
依旧是大项目带动
根据天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6579.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5%。以微弱优势领先并列第二的重庆、云南。
对天津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依然是工业。分产业来看,天津市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79.3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3529.36亿元,增长12.6%,其中工业增加值为3260.67亿元,增长12.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52.8%。第三产业增加值2970.30亿元,增长12.6%。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玉胜认为,天津之所以能保持比较高的增速,与其城市定位、产业结构有关。首先从城市定位上来看,天津在新世纪被定位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从实现城市功能定位的角度来看,就要求自己要跑得快一点;其次是天津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上的工业项目多一点,尤其前两年工业项目积累比较多,在外围出现萧条,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积累的项目投产、达产,产能得到释放,促使增长率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今年上半年,天津市集中推出新一批重大项目170项,总投资2213.9亿元。全部建成后,预计将新增销售收入近3000亿元,实现利税300亿元。在天津的核心增长极滨海新区,大项目的拉动作用同样明显,上半年,滨海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857.61亿元,增长14%。在总投资达到亿元以上的项目中,鑫茂光纤、轻纺创新大厦等61个项目竣工,易力达转向器、华泰汽车等109个项目开工建设,中海油LNG码头、海河隧道等583个在建项目稳步推进。“大项目”带动战略是天津近年保持快速增长的一项重要支撑。截至目前,天津市已连续5年累计推出工业大项目180项、服务业大项目120项、区县大项目88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大项目140项、市政交通大项目80项、商贸旅游“短平快”项目40项。这1440项重大项目将在2013年全部建成。据测算,建成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2.6万亿元左右,实现增加值9000亿元,直接和间接带动130万人就业。
除了“大项目”带动,蔡玉胜还从上半年的数据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变化:民营企业增长比较快。从投资结构来讲,民营制造业投资增加,对天津来说,是个可喜的变化。
根据天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天津市新注册民营企业14625户。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9.8%,小微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6.9%,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0个和4.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2737.53亿元,增长28.5%,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个百分点。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刘刚认为,上半年全国GDP增长7.6%,比之前略有下滑,而天津的GDP仍然维持在一个高位运行的状态,这得益于天津经济结构发生的积极变化。近年来天津通过“引进大项目”、“发展科技小巨人”和“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内在结构正在发生改变,整个城市的发展进入平稳快速的增长通道,不会像一些产业结构单一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大起大落。
服务业成亮点
天津上半年的经济半年报中,服务业的增长成为一大亮点。今年上半年天津市第三产业增长12.6%,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持平。而在去年同期,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还落后第二产业3.4个百分点。
天津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强表示,过去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对经济拉动最明显,增长最快,但是今年上半年天津市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速度前所未有。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发展不足一直是天津经济发展的一项短板。《天津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对这一不足有着清晰的描述:天津市服务业发展还存在规模小、比重低、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链接互动不紧密、文化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民营经济发展不快等诸多薄弱环节。
今年上半年,天津市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1%。而邻近的北京,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了78%。
蔡玉胜认为,虽然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速较快,但和天津的设想还是有差距。《天津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天津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4%,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0%,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67%,载体进一步完善,重点建设160个重大项目和340个“短平快”项目,基本建成中心城区CBD、滨海新区CBD、中新生态城、航运城、会展城等10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刘刚则认为,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型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趋势,是天津经济未来增长的支撑。而服务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当地经济系统的支撑,比如当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走向高端化,必然出现生产型服务业的跟进。这个生产型服务业表现在三块,一是科技研发,二是金融服务,三是供应链管理。其次是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有活跃的生产型服务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刘刚看来,目前天津的经济结构已经具备了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像天津的八大支柱产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国防科技,正在实现规模发展与高端发展并举的目标;而天津正在实施的“小巨人”计划,也正在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今年上半年,天津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7863家,累计达到4.25万家,其中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132家。
天津的区位优势也为它实现服务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提供了条件。比邻北京这一服务业发达的城市,但土地、人力等成本远低于北京,还能覆盖华北地区——这是天津巨大的区位优势。一些新兴服务业企业已开始在天津设立了分支机构。
广州的挑战
成绩之外,上半年的经济半年报中也有不利消息:外贸进出口总额609.95亿美元,增长9.0%。其中,进口371.36亿美元,增长14.4%;出口238.59亿美元,增长1.5%。
蔡玉胜认为,同全国宏观情况一致,天津今年上半年的出口增长有点低,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外贸的支撑非常弱。“如果说投资不能再保持高状态,那消费需求就要有所启动,对天津来说,启动内需也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蔡玉胜说。
自今年初以来,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等一些重点项目停工的报道不时出现,一些项目投资商被认为是因没钱而停工。一些悲观预期甚至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滨海新区会因商务写字楼过剩而成为“鬼城”。
另一个“利空”天津的消息是,广州GDP增速在今年第一季度跑赢天津,达12.9%,这一数据在去年同期仅为7.3%,这是自2007年天津经济增速进入快车道以来,广州在GDP增速上第一次超越天津。截至发稿时为止,广州尚未公布上半年GDP增速。在当下中国城市经济的排名中,天津位居第四,GDP总量比排在第三位的广州仅差321.11亿元。若以此前的增速,天津超越广州近在咫尺。
能否夺回“第三城”的名号,对天津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20年前,正是凭借对天津的超越,广州一举奠定了其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江湖老三的地位,天津则逐渐越滑越远。
对天津而言,即便在环渤海经济区内,保持高速增长也是一项“硬任务”。蔡玉胜分析说,2012年天津GDP近1.3万亿元,北京近1.8万亿元,河北近2.7万亿元,“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目前的体量怎么带动周边发展?”没有持续的高速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国家赋予天津“北方经济中心”的城市定位。
张高丽主政天津时,曾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天津的经济一定要好,但也一定要快。要想成为经济中心,没有一枝独秀的速度,不可能脱颖而出。
蔡玉胜认为,天津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总的思路不会有大的变化,但也会有所创新。在着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方面,天津还是下了一些功夫的。今年上半年,天津先后与北京、河北签署《北京市天津市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深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从交通、物流、科技、环境、旅游等方面促进三地合作,实现各要素市场的全面流动。
刘刚认为,六年前,张高丽书记主政天津时,天津尚处于一个增长极逐渐确立的阶段,靠着大规模投资推动了天津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天津已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经济发展也从原来的规模驱动过渡到创新驱动,这需要整体环境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